爱的艺术

目录

前言

爱不是一种可以任人纵情享用的、与此人所达到的成熟程度无关的东西。 这本书是要让读者相信: 如果不尽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去发展自己的整个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 那么所有爱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致; 如果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 如果没有的真正谦恭、 真正的勇敢、真正的信心和真正的自制的话, 那么人们在个人的爱中也就永远得不到成功。

第一章 爱是门艺术吗

认为爱没什么可学的人,将爱情问题首先看作一个被爱问题, 而不是去爱和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他们所理解的“ 值得被人爱” 本质上是广受欢迎和拥有性的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认为爱没什么可学的人,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 而不是能力问题。 人们认为去爱本身十分简单, 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认为爱没什么可学的人,混淆了“坠入情网” 的 初 始体验同“身在爱中” 的持久状态这两者的区别。

要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学习一门艺术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 二是掌握实践。

第二章 爱的理论

人类最深层次的需要是克服疏离感, 是逃离孤独监狱的需要。

所有时代和所有 文化之中的人,永远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和同一个方案, 即: 如何克服这种疏离感, 如何实现与他人融合, 如何超越个体的生命, 如何找到同一。

同一的三种方法:狂欢,群体一致,创造性活动

摆脱疏离感的一种途径在于各种各样的狂欢状态。通过狂欢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方式都有三个特征: 首先这些方式都是强烈的, 甚至是狂暴的; 其次它们需要 整个人包括身体和心灵都投入进去;第三就是他们是短暂的, 而且要不断重复。

跟上述这些特征相反的方式也一直,无论过去还是现,是为人们所经常采用的。 这一方法就是: 建立在同群体保持一致, 同群体的习惯、实践和信仰保持一致的基础上的融合为一。

在每一 种 创 造 性 工 作 中 , 创 造 者 同 他 的 工 作 材 料 结 合 为 一体。工作材料代表了整个外部世界,工作者与对象都合二为一, 人在创造过程将自己与世界结合起来。

通过创造性工作达到的和谐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和谐。 通过纵欲狂欢达到的统一是暂时的。 通过顺从同一而群体人达到的和谐统一也是虚假的。因此, 这些答案对人类的存在问题仅仅算是部分的回答。 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全面的回答是要在于人际和谐, 在于彼此之间的融合, 在于爱。

不成熟形式的爱情,我们称之为共生性结合

跟共生性结合相反,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身完整性和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身上的一种积极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樊篱并使人与人结合。爱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疏离感, 但同时又能使人保持个性, 保持自身的完整性。 在爱中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形态:两个生命合为一体, 又仍然保留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

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 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它是一种“自足” ,而不是一种“ 追索” 。一般来说,可以用首先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来描述爱的特征。

非创造性倾向的人就会把给予感觉成一种损失。 因此, 大多数这种类型的人会拒绝给予。而有些人则把“ 给予”弄成一种美德,因为他们把给予当成一种牺牲。

对有创造性性格的人来说“, 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达。恰恰是通过 “ 给予”, 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足、我的能力。对活力与潜能增强的体验使我充满欢乐。 我体验到了精力充沛, 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和愉悦欣喜“。 给予”比“ 得到”更能让我愉悦, 不是因为这是一种剥夺, 而恰恰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 有我生命力的表达。

“给予” 最重要领域并不在于物质领域, 而在于特殊的人文的领域 。把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了别人; 他给了别人他的欢乐、他的兴趣、他的理解、他的知识、他的幽默以及他的悲伤 。除了给予的因素之外, 爱的积极性特征还明显地包含:关心、负 责、尊 重 和了 解

作为给予行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个人性格发展的水平。它预先就假设了人要取得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在这一倾向中,此人必须克服他的依赖性、自恋和支配欲、盘剥他人以及悭吝的愿望;对他本人的个人力量拥有信心,对凭自己的力量达到目标的勇气信心十足。如果在某种程度上此人缺少这些品质, 那么他就会害怕付出自己怕 去爱。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 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然而,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是由爱的对象构成的,而不是爱的能力构成的。

第三章 爱的的蜕变

假如爱是成熟者的一种能力, 是一种创造性性格, 那么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个生活于既定文化中的人的爱的能力, 取决于这一文化对一般个人的性格的影响程度。

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建立在政治自由的原则上,另一方面是以市场来调节所有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商品市场决定了商品交换的条件; 劳动力市场调节劳动力的买卖。 有用的物品和人有用的精力与技巧都转换成了商品, 这些商品在市场条件下根据无暴力无欺诈的原则进行交换。

现代人对自己、 对他人和对自然的异化。 他已经被弄成了一件商品, 将自己的生命力体验为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必须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投资。

尽管每个人都尽力同别人亲近, 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 充满了危机感、 恐惧感和负罪感。 这种感觉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得不到克服而造成的。

我们的文明提供了各种安慰剂, 帮助人们有意识地忽略这种孤独。 重复着千篇一律的机械性工作 ,程式化的娱乐,商品

第四章 爱的实践

爱的能力依赖于一个人脱离自恋的能力; 依赖于脱离对母亲、 氏族的不正常固恋的能力; 依赖于在我们跟自己以及外界关系中成长、 发展出创造性倾向的能力。 脱离的过程、 出生的过程以及觉醒的过程都需要一个必要条件: 信 念 。 爱的艺术的实践要求信念的实践。 、

信念是贯穿整个人格的性格特征, 而不是一个特定信仰。

非理性信念指的是建立在对非理性权威的屈从基础上的信仰(可以对人的信仰,也可以是对观念的信仰)

理性信念指的是根植于自己的思考经验或感觉经验的确信。对自己的思考能力、 观察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的自信。

理性信念的基础是创造性; 带着信念生活就意味着创造性生活。 由此得出结论说, 对权力的信仰(在支配的意义上说) 与使用是信念的反面。 对现存力量的信仰就等于对尚未实现的潜力发展的不信任。

爱是一种信念的行为, 缺少信念的人同样缺少爱。

我们的社会是由管理官僚层和职业政治家所推动运转的; 人们是由大众建议激发的, 他们的目标就是生产的越来越多, 消费的越来越多; 而生产与消费也成了目标本身。 所有行动都服从于经济目标, 手段成了目的; 人变成了一个机器人 ,吃得好, 穿得好, 对什么是人类的特定品质与功能缺少终极的关怀。 如果人能够去爱, 人就必须被放在最高的位置上。 经济机器必须为人服务, 而不是人为经济机器服务。